半个世纪的记忆
源成,走过半世纪。曾经繁华,门庭若市。
如今却是落寞,门可罗雀。。。
前路茫茫,该何去何从?
1963年,杨太在丈夫的协助下,标得实利基大厦门牌25号的店铺,商号取为源成,卖起杂 货。
认识杨太,全因她的儿子,杨德成和我是好朋友。我也忘了我和他是怎么认识的,但我们的感情比亲兄弟还亲。我当时就住在门牌28号,家里经营汽车零件生意,属小康之家。德成和我从小一起长大,一起玩耍,外出,就像亲兄弟。加上德成的家人,各个对我都很好。这份情谊是我永生难忘。
回想当时的源成,货品齐全,从家庭主妇的开门七件事(柴米油盐酱醋茶)和家庭用品到小孩的零食,甚至连佛具都有。我记得当时的陈列非常分明,一眼望去,非常井然、美观。进门,饮品在左,雪糕在右,饮品之后便是七件事的架子和放饼干的玻璃罐。雪糕的后方则是放各类糖果的玻璃罐和各类零食的陈列处。卫生用具和佛具则都放在店的后面。收银处有两个。零钱柜台在香烟柜旁,需要钞票找换的柜台在家庭用品前。
因为店的位置优越,处在电梯门口,邻居买物品十分方便。源成还提供送货上门的服务,我有时候会帮德成一起送货。
今天的源成虽然还在卖这些,但生意因各类的超市崛起而一落千丈。当时的收入可供三个孩子读书,如今,只能粗茶淡饭。
杨太和她的先生在源成度过大半辈子。他们育有两个儿子,德源与德成,及女儿晓燕。德源与晓燕都是大学毕业。杨家能靠卖杂货来供孩子们念大学,实在不容易。
杨太和我聊起源成的创业初期说道,她当时从马来西亚南下到新加坡时,在经过一番商量后,于是便在实利基大厦以$300元租下这间店面卖杂货。由于没有商场,加上货品齐全,服务周到,左邻右舍都喜欢到她店里买物品。
杨太也和在大厦内经商的店主们的关系也很好,大家就象一家人,有事发生,大家都会互相照应。
由于杨太的为人热心,健谈,源成也因此成为邻居们闲话家常的聚集地,所以杨太非常清楚住在这里的居民的大小事。杨太说,有时候邻居的家境有困难,她也会帮助他们,让他们赊账。
现在源成的营业时间也缩短了。
杨太说翻新后,虽然电梯的出口依旧在她店的门口,但生意量还是远远不如以前。她回忆说,未翻新前,生意好的时候,她曾经用赊账的方式扩充她的生意网,也提供送货上门的服务,她的两个儿子就曾经帮忙送货。二儿子杨德成先生回忆当时的情况,也觉得不可思议。他记得有时候放学后,楼上换了衣服,便到楼下帮忙,一天可以送货送几趟。等到傍晚关门后,他才有时间做功课,温习功课。
日子一天一天地过,今天,在百货商场到处林立的时代,生意已经大不如前了。但是,她还在原处继续为居民服务。
她感慨地说,现在是一天过一天,有粥吃粥,有饭吃饭,就是不知什么时候会结束营业。。。
--------------
后记
结束和她的访问,我不禁在想,她的处境就像很多具有历史价值的行业,因为社会的迅速变迁而遭无情的淘汰!我们曾几何时会想到这其中包含的回忆是值得保留的,值得大家继续给予支持的?
那是不是要等到这些曾经伴随我们成长的行业,哪天蓦然回首不见其踪影时,才方知这些回忆的珍贵?
写于工作室
2014年12月3日(原稿)
2015年3月25日(修订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