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不是有篇个性咖啡馆的报道,拆迁新闻及一部关于达哥打住宅区的纪录片,我想大家就不会那么快就认识天记。
现在的天记,不是以前的天记。以前是一间杂货店,店主是今年高龄85岁的林天汉先生。
1956年建成的达哥打弯住宅区,由新加坡独立前的新加坡信托局(建屋发展局的前身)建造的。
林老先生当时标得大牌12号门牌48号的店面,取名天记,开始经营杂货。当时没有超级市场,也没有购物中心,住在达哥打弯居民要买日常用品,就会到天记公司。当时,达哥打弯住宅区外,是居民不煮饭时,解决三餐的地方。
天记公司的生意在当时非常好。但随着国家迅速发展,天记公司无法顺应潮流,也渐渐的没落,2013年9月正式转手于一位年轻的老板, 符气诰先生。
符气诰,曾是新加坡经济发展局的公务员。离开了政府机构后,他便开始自己当老板。
只是他这个的决定却意外的让他认识到生活其实可以很简单,简单里又能找到快乐和满足。
一切从他在无意间发现天记的那天开始。
“我在这里附近经营咖啡馆,每次因为跑步,都会经过天记的背后,但从来就没有想过一天我会接手,经营一间这样古朴味浓的咖啡馆。”
符气诰接着说:“在这里跑步有一段时间了。每次经过都会好奇一下,但没有真正想过要看。那天,我在好奇心的驱使下,决定到杂货店前看一看,我一看后的那刹那,立刻被它的古朴味给吸引。和林老板聊了后,才发觉已经有人准备接手,价钱都谈了,只差点头,办手续。我于是尽力说服他,经过几次的沟通,林老板决定转让给我。”
于是,今天的天记在2013年诞生了。
在接手时,符气诰也问了住在这里的居民们,得知这里曾经有一间面包店。每天接近傍晚时分,就会飘来一阵面包香,就萌起在这里开面包店的念头。但向官方机构询问后得知,面包必须在其他地方烘焙,这里只能供销售,只好另谋作业方式。
但符气诰并没有放弃开面包店的初衷。
经过一番的思考,符气诰决定利用当时的初衷。在饮品和食物方面稍作调整,再利用天记的老招牌和杂货店里曾用过的一些用具,更找来一些具有浓厚怀旧色彩的桌椅和灯饰,装潢天记,把天记古朴的氛围重新打造起来,融入达哥打弯的恬静环境里。没想到,天记在2014年6月开业后,立即受到媒体的注意,新传媒的星期二特写就是其中一个。它在“最后一页”系列5集纪录片里,重点介绍了达哥打弯住宅区并访问了居民们和天记,让达哥打弯在恬静的环境里有了非一般的喧哗。每逢周末,天记就挤满了慕名而来的顾客。
林天汉老先生在天记转手后,也多次重回旧地造访。对气诰仍沿用他的物品,感到非常欣慰,庆幸自己选对人转手。
虽然居民们对林老先生结束营业感到伤感。但看到天记在新主人的悉心经营下,为这里注入了不同的生气,都感到非常开心,不时都会到店里给他打气。
符气诰也在访谈时透露了天记未来的计划。他希望在保留天记的古朴之际,把它打造成一个新加坡的地道品牌,把它的名字介绍到世界各地,让天记有不一样的回忆。
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。。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后记:
天记压根不会想到它的名字竟然会有“传承”的意义。它创业1956年,走了半世纪,在两代人不同时间的悉心照料下,赋予新生命,展开新里程。
从杂货到咖啡馆,天记始终和吃离不开关系。
虽然在达哥打弯的剩余日子不是很长,但我坚信天记的样貌和故事都会深深地烙印在每位顾客的脑海里。
写于工作室
2014年11月19日(初稿)
2015年4月8日(修订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